去年以来美国工作非常不好找,失业率达到10%以上,人心惶惶。特别是这两年的毕业生,一半以上都还在寻寻觅觅,在兼职工作中徘徊。作为老师,虽说帮学生找工作不是俺分内之事(学校有专门的办公室处理这些事情),但心里十分着急。往年手里有10多个实习机会,今年只有寥寥几个,工资还特别低,有些学生嫌少不肯干,殊不知实习积累人脉与经验,不能仅仅用金钱来衡量。这年头,不少实习甚至都不给钱呢,还得干些斟茶倒水的没技术含量的琐事,总之能一只脚踏入公司就要感谢上帝了,挑挑拣拣的只会蹉跎岁月。
有一位素不相识的女士,写邮件给我要求我给她提供在系里工作的机会。她的专业是服装设计,不归俺管,我也就很礼貌的回信让她去找相关的老师。后来,同事们之间一聊,才发现她给系里每个老师都发了内容一上海到孝感货运样的邮件,这就有点不靠谱了。我们系里有8个专业,虽不至于隔行如隔山,但也是各有各的一摊事情,她这样广撒网,却不下功夫去找真正的决策者,真是过犹不及,起了反作用。你要找工作,一定做雇主的“功课”,了解对方到底需要什么人才,不能盲目,这样才能有的放矢。
同时,你也要谨记雇主不一定会把你放在心上,现在是卖方市场,砝码可不在你的身上。我推荐了一个学生去面试,他事前把简历、作品集全用电子邮件发给了对方,然后就两手空空的上门了,雇主根本回忆不起他的文件,也不想临时查email,结果聊了没两句就把他打发了,回家路上他气得抽自己耳光——早知道应该带上U盘,好好一个机会,就被自己浪费了!无论如何,自己要准备充分,尽量别犯这样的低级错误。
另有一位毕业生,写信来要老师给介绍工作,说到她没有关系,找工作处处碰壁。美国找工作也很讲究“networking”,绝大部分人的第一份工作都需要有熟人引见。可networking靠的是春种秋收,临急抱佛脚显然无用。建立有效的工作网络靠的是积极的态度和扎实的工作能力,光靠嘴说说而没有真材实料也不行。我去看了这位毕业生的网上作品集,马上决定没法帮助她,老实说水平太低,浪费我的时间。简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。网络时代,简历是雇主能看到的唯一一份文件,甚至还没有给人看到便被机器淘汰了。猎头公司有时用的那套公式(cookie cutter)去寻人其实错过很多人才,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才能,怎么能一概而论呢?可这么多人争一份上海到黄冈货运工作,你如果不能把自己的闪光点变成文字,就没有出线的可能。《纽约时报》前段时间出了专刊讨论高等教育的价值,就说到本科学位的投资与回收不成正比,越来越贬值。可没有本科学位,简历连人家大门都进不去呢。所以我要求学生不停的修改简历和作品集,决不能有一个错别字。有些学生上课时不好好做作业,毕业了才叫苦不迭,才发现老师说的全是大实话,怪谁呢?